立秋养生
发布时间:2023-08-09

  来源:澎湃新闻

  从立秋起气温逐渐下降,秋高气爽,月明风清,事实上夏暑余威还在。今年中伏有20天,立秋后才入末伏,是“秋包伏”之象。老话说“伏包秋凉悠悠,秋包伏热得哭”,秋老虎的威力依然让大家“汗”颜,但即便暑气未消,秋仍如约而至。那么具体该如何养生来避开这“多事之秋”呢?

  一、饮食宜养肺润燥,少辛增酸

  立秋之时建议多食用具有滋阴润燥以及补益肺气的食材,可起到养肺的目的。如燕窝、银耳、百合、藕、蜂蜜、梨等,既清热又润燥,能够提高抗秋燥的能力。

  滋阴润燥的荤食:鸭肉、河鱼、河虾。宜多食酸性水果,如苹果、石榴、葡萄、橘子、山楂、猕猴桃等。“肺收敛,即食酸以收之”,适当多吃酸,可收敛肺气,防秋燥。

  不宜过食生冷,过食寒凉的食物会导致寒湿内蕴,引起腹泻、痢疾等,故有“秋瓜坏肚”之说,老人、儿童脾胃虚弱者尤要注意,应坚持“秋宜温”的主张,多吃一些温性食物。

  少食辛辣刺激之物,如葱、姜、蒜等,辛味通肺,助长肺气,避免发散泻肺。同时饮食不要过分清淡,应适当增加些油腻,以润燥益气、健脾补肝、清润甘酸、寒凉调配为主。

  饮食不宜过量,不盲目“贴秋膘”。一般人到了秋季,由于天气宜人,食物丰富,往往进食过多。摄入热量过剩又不注意运动,很容易使人发胖,俗话叫“长秋膘”。因此在秋季饮食中,要注意适量,而不能放纵食欲,暴饮暴食。不然会出现营养没贴好,体重却涨势喜人的结果。

  二、以灸温补存阳气

  立秋时分仍处于伏天,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,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秋天要潜阳养阴。也就是说,秋天的时候要把身体里的阳气潜藏起来,不能让秋天的燥气把阳气消耗掉,因为冬天才是消耗大量阳气的时节。因此,立秋时建议艾灸温补阳气,以备冬天使用。

  润肺养阴:三阴交穴——肝主人体气机、具有疏泄功能;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的源头;肾为先天之本,藏先天精气,主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,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(肝脾肾)交会穴,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穴!而且最常用的就是治疗妇科疾病,因此又有“妇科三阴交”之称。

  培补元气:关元穴——所谓“春灸气海,秋灸关元”,关元者,关其元精之门,闭而储藏之谓也。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,也是元气的关隘,所以叫“关元”。所属任脉,又是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,为“男子藏精、女子蓄血之处”。

        

  三、早卧早起清肺气

  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,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、阴精之收藏,早起以舒达阳气,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敛之太过,即遵循“收、藏”的养生原则。内经有云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即在秋季,人们应早睡早起,作息与鸡群同步。一般来说,以晚上9点至10点入睡,早晨6点至8点起床比较合适。

  四、加强锻炼活动筋骨

  俗语说“春困秋乏”,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,常表现为倦怠、乏力、精神不振等。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锻炼,比如跑步、爬山、打太极拳、游泳、静坐冥想、瑜伽等,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。所有运动量力而行,不可过量,微微出汗正好,特别对于体弱者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运动之时要注意循序渐进,防止感冒及加重疾病。秋风素有“邪风”之称,加之昼夜温差大,运动出汗之后一定注意及时擦干,避免一热一冷出现疾病。

  从今天起凉风渐至,白露始生,愿在收获的季节事事顺意、平安喜乐。